內容摘要:在對《搜神記》文本內容深入分析的前提下,在總結、借鑒前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究了魏晉時期儒釋道三教思想對《搜神記》的影響。雖然《搜神記》中記述了很多神仙鬼怪的故事,但是很多故事自始至終都貫穿著儒家的三綱五常等傳統道德觀念,干寶將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神仙思想結合到了一起。道教的陰陽五行說、養生之道等神仙道教思想深刻地影響著干寶《搜神記》的創作,使得作品中充滿著神仙道術和靈異鬼怪的故事。佛教的“死而復生”“因果報應”的基本教義也讓干寶在作品中極力宣揚業報輪回的思想,勸誡人們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關鍵詞:干寶 《搜神記》 儒釋道 影響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hought on Soushenji of KanBao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oushenji text analysis, based on summing up, on theformer research results,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in Wei and JinDynasties Taoism thought on SouShenJi. Although Soushenji describes many fairy tales andghost stories, but the stories from first to last through all 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othertraditional moral values, ethics and the Taoism thought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celestial beingtogether. The Taoist Yin 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such as a way of keeping good healthimmortal Taoism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thought Soushenji creation, so that works full ofTaoism and the ghost story. The Buddhist “revive” “karma” the basic doctrine also let KanBao inthe works to publicize the yebaolunhui ideology, advising people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behavior, receive rewards for one's virtuous deeds Evil is.
Keywords: Kan Bao ;Soushenji ;Buddhism Taoism immortal ;effect
目 錄
一、引言
二、儒家思想對《搜神記》的影響
。ㄒ唬﹤鹘y美德
。ǘ┨烊烁袘
三、道教思想對《搜神記》的影響
。ㄒ唬╆庩栁逍
。ǘB生之道
。ㄈ┑澜躺裣
。ㄋ模┑澜谭ㄐg
四、佛教思想對《搜神記》的影響
。ㄒ唬┧蓝鴱蜕
。ǘ┮蚬麍髴
五、志怪小說發展繁榮的社會原因
。ㄒ唬┑澜痰氖⑿
。ǘ┓鸾痰氖⑿
。ㄈ┣逭、閑談的盛行
。ㄋ模┦穫骷拔膶W創作的活躍與進步
六、結語
參考文獻
一、引言
魏晉時期,佛道兩教深受人們追捧,產生了許多神仙方術的故事,志怪小說也相應地發展起來。由于當時的思想束縛很松,所以儒釋道三教齊鳴,很多文人或多或少都受到了這三教的影響!端焉裼洝肪褪窃诖吮尘跋聦懗傻。干寶(?-336年),字令升,新蔡(今屬河南)人。東晉時期的史學家,志怪小說的作家和創始人。干寶年少時即博覽群書,尤其對陰陽術、占卜術等典籍感興趣。后來因為才干出眾,最后官至散騎常侍。
《搜神記》記錄了許多奇聞異事,共有四百多篇。很多內容都與古代人民的思想情感有關,并開創了古代神話小說的先河。作者在《自序》中稱,“及其著述,亦足以發明神道之不誣也。”。其目的就是想通過整理前人著述,說明鬼神的現實存在性。所以說,《搜神記》中的許多故事是來自于民間傳說,還有一部分來自于神話傳說。故事的主角也各不相同,有人、鬼、妖、神仙等等。文章構思巧妙,想象大膽,具有浪漫主義色彩。自古以來,我國就是比較信仰鬼神的,所以從夏商周至元明清,記載神鬼傳說的典籍有很多,例如《楚辭》、《淮南子》,而《搜神記》可以說是鬼神傳說故事的集大成者。
《搜神記》內容十分豐富。內容上,既有方士的神通,又有神仙的仙術;既有陰陽五行錯亂所致的妖怪,又有符命譏緯所顯示的天命;既有匪夷所思的災異瑞應,又有自成系統的占夢解夢;既有德藝精誠的神奇境界,又有五氣變化所致的反常人物;既有頗具靈性的奇物異產,又有聞所未聞的亦人亦怪;既有跨越生死、溝通人鬼的傳聞,又有機智沉穩、降妖除怪的異事。
縱觀《搜神記》全書,其中不僅有道教的思想,還有佛教、儒家的思想。本文就儒釋道三教對《搜神記》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二、儒家思想對《搜神記》的影響
魏晉時期,戰爭頻仍,君臣倫理綱常崩壞,文人、平民紛紛轉向佛教、道教,希冀通過虛幻的精神來麻痹自己。為此,儒家思想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但是,儒家思想畢竟影響深遠,經過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就一直處于正統地位,人們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觀念可謂是根深蒂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改變的。干寶出身官宦家庭,從小就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雖然《搜神記》描繪了很多神仙鬼怪的故事,但是這些故事自始至終都貫穿著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傳統倫理觀念。干寶在《搜神記》中將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神仙思想聯系到一起,在作品中可以找到很多具體的例子來證明這一點。
。ㄒ唬﹤鹘y美德
人之所以“最為天下貴”,就在于“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為人之根在于“孝”,而在人的最基本品質中,最為古人所稱頌者,莫過于仁義禮智信了。干寶《搜神記》中第十一卷就集中講述了關于儒家傳統美德的故事。
首先是孝。孝順自古以來就是人之根本,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如果一個人有仁孝之心,那么天下所有不能做的事情,都是不忍心去做,所以孝順是第一位的;一個人一旦有了邪念,那么一生中極不愿做的事情,都不是難做的。儒家的《孝經·開宗明義》指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本書中有許多表現孝順的篇目。例如《曾子之孝》中,曾子跟隨孔子在楚國游歷,突然心中動了一下;丶液髥柲赣H這個現狀,母親說:“我想念你了,所以咬了自己的手指。”孔子曰:“曾參之孝,精誠萬里”。由此可見曾子孝心之精誠。和曾子相似的周暢,也是對母親的思念有所感應的:
周暢每次出門,如果母親需要周暢服侍,就咬自己的手指,周暢覺得自己手指很痛,就會回家了。又如《王祥孝母》中的王祥,生性非常孝順。雖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事情可能有些匪夷所思了,但是這也正說明了當時人們對于孝心的看重。與王祥故事相似的還有很多,例如《王延叩凌求魚》、《楚僚臥冰求鯉》,這三個故事都充分說明了孝心真的可以感天動地。在干寶的思想中,儒家的孝道始終是排第一位的,上面所列舉的故事明顯是干寶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結果。干寶試圖告訴人們,只要能夠至孝,就會感動上天,就會得到好報。
孝順的故事還有很多,如《蠐螬炙》中的盛彥,《蚺蛇膽》中的顏含,《郭巨埋兒》中的郭巨,《劉殷居喪》中的劉殷,《王裒守墓》中的王裒,他們為后代的孝子賢孫樹立了永久的典范。
如果說孝子賢孫的人物讓人們敬佩,那么賢婦烈女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感動。最著名的莫過于《東海孝婦》了,元代的散曲大家關漢卿的《竇娥冤》就是據此改編而成的!稏|海孝婦》講的是漢朝東?び幸幻兄芮嗟男㈨樝眿D,對婆婆十分恭謹。婆婆自認為年歲已大,不想長久地拖累兒媳婦,遂上吊自殺。婆婆的女兒卻認為是周青殺了自己的母親,遂告官。官府抓住了周青,并嚴刑拷打逼供,孝婦周青忍受不住酷刑,于是屈打成招。孝婦死后,東?ぐl生了大旱,三年都沒有下雨。后任太守到職,有人說孝婦不應該死,是前任太守冤枉殺了她,大旱原因差不多在這。新任太守立刻親自祭奠孝婦,天立刻下起雨來,這一年莊稼豐收。東海孝婦的故事真可謂是感天動地了。和《東海孝婦》相似的故事是《樂羊子妻》和《犍為孝女》。在儒家思想中,女子要遵從“三從四德”,“三從”是指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指德、言、容、功。這些都是對女子的道德要求。從先秦開始,對女性的教育已經開始。及至漢代,儒家女性教育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尤其是以劉向的《列女傳》和班昭的《女誡》為代表。在封建社會中,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女性是男性的附屬品,都應該嚴格遵守“三從四德”等倫理準則,干寶也不能免俗。上面所列舉的賢婦烈女的故事,也是干寶受到儒家女子思想影響的具體體現,干寶借《搜神記》來宣揚這一倫理準則,希望人們都可以學習模仿,這樣社會才能和諧。
其次,《搜神記》也有手足之情的描寫。例如《艘袞侍兄》中廋袞的兄弟之情!端烙选分械墓D巨卿朋友之情。雖然描寫的場景不多,但卻是精確地把握住了精髓——親兄弟之間的友情,好朋友之間的信任。
。ǘ┨烊烁袘
天人感應思想源于《尚書·洪范》:“肅,時寒若····乂,時旸若”,認為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態度會影響到天氣的變化?鬃幼鳌洞呵铩费詾漠愂鎏斓,到西漢時,董仲舒據《公羊體》集天道災異說之大成。在董仲舒思想中,天人感應是其核心思想。天人感應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1、災異遣告說,自然災害和統治者施行的政策有關。如果統治者施行暴政,天就會出現各種災難現象;如果統治者施行仁政,天下就會太平。2、“天人同類”說,認為“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而天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干寶也受到了儒家天人感應的影響,他在《搜神記》中運用天人感應來解釋很多福瑞災異的現象。
《搜神記》中有一部分內容集中記錄了一些與禍福災難異有關的各類奇聞異事。就筆者所閱的《搜神記》中,有 4 卷內容是與天人感應有關的!端焉裼·卷六》,本卷記述了夏朝至三國期間各種妖孽怪異之事。干寶繼承前人之說,引用《五行志》與京房的《易傳》,以陰陽五行之消長來解釋世間萬物的變異,以及其中蘊含的禍福吉兇。如《論妖怪》中,“妖怪者,蓋精氣之依物者也。氣亂于中,物變于外。形神氣質,表里之用也。本于五行,通于五事,雖消息升降,化動萬端,其于休咎之癥,皆可得域而論矣。”他認為,各種災異與妖怪是精氣依附到物體上,充斥彌漫于物體內部,物體的外表就會發生變化。精氣是源于金木水火土五行,即內因的消長;貌、言、視、聽思五事即外因則是其外在表現。五行之道壅塞或者變異,就會有妖異興起或出現。
魏晉時期,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各種怪象層出不絕,干寶就是用這些怪異現象來影射社會。在《論山徙》中,山體移動,解釋為:“山默然自移,天下兵亂,社稷亡也。”又如《龜毛兔角》、《馬化狐》、《人化蜮》、《馬生人》、《女子化為丈夫》、《五足!、《馬生角》等等,這些怪異的、不正常的現象,都預示著災難。由于當時的統治者大量地迫害文人名士,使得很多文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投身到其他領域。干寶以一個史學家的身份來記錄這這怪異現象,從側面來反映的那個當時的社會現狀。干寶借助儒家天人感應思想來解釋這些怪異現象,這都體現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時也體現了干寶的民本思想。
《搜神記·卷七》主要記述了與福瑞災異有關的各類奇聞異事。如長者兩只腳的老虎(《兩足虎》)、死牛頭會說話(《死牛頭語》)、馬匹生角(《遼東馬》)、男女同體(《一身二體》)、女人逐漸變成男人(《安豐女子》)、狗會說人話(《狗作人言》)等等,所謂反常即妖,這些不正,F象都預示著自然災異與社會動蕩。作者記述這類故事時,通常先記述怪異的事情,然后再根據《五行志》和《易傳》等典籍給出合理的解釋,這樣才能顯示出這些故事的合理性。
《搜神記·卷八》主要記述與歷代王朝興替有關的符命讖緯之事。從上古時期,人們就把王朝興替與天命聯系起來,王朝的建立者也以奉天命而自居,也就是“君權神授”了。
《尚書·召誥》云:“有夏服天命。”《左轉》僖公十六年,稱“殷人尊神”。周人雖然重視民意,認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仍然要借天命來申訴民意。既然王朝的興衰隆替皆由天命,因而藉天命所示現的各種跡象,即可預示王朝的更替。因此,與王朝更替相關的瑞應符命相繼出現。例如《舜得玉歷》中,虞舜在耕種時候得到了玉歷,他認為這是上天的旨意將天下交給自己。又如《湯禱桑林》中,商湯剪掉自己的指甲、頭發,把自己當作獻祭的祭品,干旱七年的都城下起了大雨。更有神仙托夢、星化為人等方式,不管是什么方式,這些都論證了新王朝的建立者都是奉天命、替天行道,君權神授,具有合法性。干寶作為當時封建社會的官員,在他的思想中,儒家的三綱五常、君臣觀念也是根深蒂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些鼓吹封建統治者合法地位的準則也深深地影響到他。
由于當時的社會動蕩不堪,君不再是君,臣不再是臣,倫理綱常遭到嚴重破壞,這使得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極力宣揚這種思想,試圖讓人民相信君主的權威是不可挑戰的,要做好君主的臣民,否則君臣失位、長幼失序、倫理失常,那么這個社會也就不再和諧,人民也不再會有好的生活。
《搜神記·卷九》也是記述了與瑞應災異相關的故事。比如前面的《應嫗見神光》中,汝南應嫗白天見到神光后,子孫興旺顯赫!稄堫椀媒鹩 分,梁州牧守張顥得到金印后官至太守!稄埵蟼縻^》中長安張氏得到金鉤后而富貴,《何比干得符策》中何比干得到符策而子孫致宦。至于后面的一些故事,像狗咬鵝、狗戴帽著衣上房、狗銜衣、炊飯變成蟲子等等怪誕不經的事情出現時,意味著主人要遭受各種災禍。以上的故事都表達了一種“富貴由天,生死由命”的觀點。
以上所論述的內容,都是從儒家思想對干寶《搜神記》的影響這個角度來闡述的。儒家的三綱五常、天人感應等觀念,都深刻地影響著干寶對《搜神記》的創作。雖然從表面上,大家看到的是一個充滿著鬼神的奇異世界,但是如果再深入地探究的話,大家不難發現,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始終貫穿著全文,干寶在《搜神記》中將儒家的各種倫理道德觀念與道教的神仙思想聯系到一起,從而給大家展示出了這副奇異的畫面。
三、道教思想對《搜神記》的影響
道教盛行于漢魏六朝時期,對于當時人們的影響很大。人們都希冀追求長生不死,能從宗教中尋找光明。
眾所周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政治黑暗腐朽,統治者之間相互爭權奪利,黨同伐異,殺戮異己,大批的文人名士成為政治中的犧牲品。在這種高壓統治下,文人們或佯狂任誕,或放浪不羈。如果文人們要為這種風流倜儻、自由放浪的生活尋找理論依據的話,道教是最符合他們意愿的。傳統儒家思想強調的是修身治國平天下,要積極地入世;而佛教強調的是注重來世,用來世來償還今世的債;只有道教,既能注重人生哲理,又能注重養生;既能凸顯士大夫的寧靜淡遠,又能使其獲得現實享受,更有一些奇聞異事,給平淡的生活帶來一絲新奇。所以說,道教是當時最為人們所追捧的精神寄托。當一種宗教思想深入人心的時候,就會被文人們用文學作品表現出來。干寶就是深受道教思想影響的文人之一,他做此書的時候就是為了“及其著述,亦足以發明神道之不誣也。”可以說神仙道教的思想占據了此書的絕大多數內容,足以感受到道教對干寶的影響了。
。ㄒ唬╆庩栁逍
《老子》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一般是陰陽兩種氣,二者相互交流、交合,然后化生萬物,并引起萬物的變化。
同時,陰陽也是既對立又統一的,是萬物形成和發展變化的根源。古人認為宇宙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變化生成的。和氣所成即為圣人,濁氣所成即為怪物;元氣的性質決定了事物的屬性,元氣的流動變化必然帶來事物屬性的改變。干寶也受到了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搜神記》中就有很多具體的故事。例如《搜神記·卷十二》中所記述的故事,都是因元氣的變化感應而發生的種種奇異故事,其中既有各種精怪如憤羊、犀犬、慶忌,也有能夜間匪頭的落頭民、可化為虎的人類,專門搶美女的怪物,人鳥之間的變化的越祝之祖,還有能致人斃命的刀勞鬼、鬼彈及各種蠱毒。
“陰陽五行學無論是在先秦,還是在兩漢,都是披著經學、道家或道教的外衣出現的。除了在鄒衍時代它有過曇花一現的輝煌外,似乎從來沒有真正獨立過。因此人們常常忽略了它對藝術,特別是對文學的影響。一些討論也多是通過形而上的方士進行,而較少從形而下的方面仔細考察。應當說,陰陽五行思想作為一種各家共用的方法論、表述體系,足以成為時代文化的內在結構和時代精神的集體意識。”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到陰陽五行說在當時的社會上的地位。從先秦開始,陰陽五行說就已經開始嶄露頭角,直至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過董仲舒的發展,陰陽五行說開始和儒家思想結合起來,使經學走上了神學的發展之路。從那以后,陰陽五行說成為了當時文人名士的共同信仰,干寶也不例外。在《晉書·干寶傳》中是這樣描述干寶的:“性好陰陽術數,留思京房、夏侯勝等傳。”由此可見,干寶對于陰陽五行說確實是深信不疑的,再加上當時的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可以說是朝生暮死,人們對于生死也就越來越看重。明代胡應麟曾說過:“魏晉好長生,故多靈變之說。” 所以,當人們無法解釋死亡的時候,就只能借助陰陽五行說來說明了。這樣,干寶的《搜神記》中就會有大量這樣的故事出現,這也是干寶潛意識中思想的表現。
。ǘB生之道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動蕩,讓敏感的文人們感嘆人生短促,生命脆弱,生死主題自然而然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想,在漢樂府和《古詩十九首》中有已經出現了很多這類主題,如《薤露》、《蒿里》。魏晉之后,生死主題也越來越成為主流。例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文人們對待人生的態度有四種:1、提高生命質量,即及時建立功勛,流芳百世;2、增加生命長度,即追求長生不老;3、增加生命密度,即今朝有酒今朝醉,醉生夢死;4、態度,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態度,例如陶淵明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的隱逸生活。
道教追求的是肉體的不死,為了能夠確立神仙信仰,不僅要大量宣揚各種神仙,還要宣揚如何成為神仙,這就使得修仙不再是縹渺無蹤的事情了,而是有了具體的途徑,在道家看來,服食是最便捷的途徑了。道教服食藥物分為草木之藥和金石之藥。按照葛洪的看法,草木之藥的功效在于“救虧缺”,亦即治病補病,而金石之藥的功效在于不死成仙。
干寶《搜神記》中也有很多服食的故事。例如第一卷中的《赤將子舉》“不食五谷,而啖百草華。”《偓佺采藥》:“好食松實”;《彭祖仙室》:“常食桂枝。”也有一些服食金石之藥的故事。這些故事都體現出了干寶對于道教的養生之道的看重,一方面是由于社會的因素,朝生暮死的下場使得人們不得不去看重生命;另一方面也是干寶本人受到了道教神仙思想的影響,希冀通過服食仙丹百草,能夠羽化升仙、長生不死,這也是每一個人追求的目標。
。ㄈ┑澜躺裣
嵇康在《養生論》中指出神仙的確實是存在于現實世界的:“夫神仙雖不見目,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道教的核心思想就是承認神仙的現實性。
《搜神記》中關于道教神仙的描寫也有許多。例如《搜神記·卷一》,所記述的都是晉代以前的神仙術士,從傳說中的神農到三國時期吳國的吳猛,其中神農、赤松子、寧封子、彭祖、師門、葛由等相傳是遠古及夏商周三代時期得道的神仙,能夠呼風喚雨、騎龍駕虎、長生不死。還有春秋戰國時期的琴高、陶安公,漢代淮南王劉安。此后的劉根、王喬、薊子訓、漢陰生、左慈、于吉、介琰、徐光、葛云、吳猛等人則是修道求仙的術士,能夠役使鬼神,羽化飛升,騰挪變換,不受形神之限。卷一所描述的神仙中,只有幾個是上古傳說人物,如《神農鞭百草》中的神農,《雨師赤松子》中的赤松子,“服冰玉散,以教神農。能入火不燒”,“隨風雨上下”,《寧封子自焚》中的寧封子。他們這幾個神仙皆是來自于遠古神話傳說。而后面大多數描寫的都是一些得道成仙的凡人。例如《彭祖仙室》中的彭祖,“彭祖者,殷時大夫也。姓錢,名鏗”“歷夏至商末,號七百歲”!陡鹩沙四狙颉分械母鹩,《王喬飛舄》中的王喬,《左慈顯神通》中的左慈。還有于吉、介琰、徐光、葛云、吳猛等等,都是從凡間修道成仙的人。從上面可以看出,干寶所描寫的仙人中,沒有那種令人敬畏的絕對力量,神話故事中的神仙也不多,有的大多數是平易近人的神仙,他們大多數只是凡人得道成仙的。這樣,就給人們一種無限美好的幻想,即有一天自己也可以得道成仙。在當時那么黑暗的社會中,這種幻想給了人們活下去的希望與勇氣,如同給了迷失在黑暗中的人們一盞指路明燈,指引人們繼續走下去。
《搜神記》中除了男神仙外,還有一些女神仙的描寫。道教認為,“道”是萬物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陰陽要和諧,既要有陽氣,也要有陰氣;社會中,既要有男人,也要有女人。老子也是一種主陰的思想,女性形象在老子的思想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干寶也多少受到了一些影響,雖然干寶提倡女子要遵從三從四德的道德倫理綱常,但是在他的潛意識當中,對于女性神仙的觀念還是比較開放的。
所以《搜神記》中對于女神仙記載,一般都是女神仙與凡人的戀情故事。如《搜神記·卷一》中最后幾則故事《園客養蠶》、《董永與織女》、《杜蘭香與張傳》、《弦超與神女》。
這幾則故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仙女奉命下凡,幫助凡人,但是在仙凡之間很少涉及感情問題。如《園客養蠶》中的男子,長相英俊,當地有很多人都想把女兒嫁給他,但園客始終沒有娶妻。“嘗種五色香草,積數十年,服食其實。”忽然有五色神蛾,飛到了香草上面。夜晚就有神女來幫園客養蠶,蠶絲繅完后,神女和園客一起升仙而去,沒有人知道到哪里去了。又如《董永與織女》,織女僅僅因為董永至孝,天地就讓她下凡嫁給董永并幫助他還債。還完債后,就“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另一類女神仙則與第一類有很大不同。她們剛開始也是奉天帝命令下凡幫助凡人,但是最后卻日久生情,與男主人公產生了真感情。如《弦超與神女》中,天帝因為弦超早年失去父母,同情他的孤苦伶仃,所以令神女成公知瓊嫁給他。直到有一天,弦超泄露了神女的秘密,使得神女不得不離去,臨走前,知瓊對弦超說:“我,神人也。雖與君交,不愿認知。而君性疏漏,我今本末已露,不復與君通接。積年交結,恩義不輕,一分別,豈不搶恨。勢不得不爾,各自努力”。從上述的描寫中可看出他們之間是有真情的,雖然最終還是要離開,但是相較于第一類神女來說,已經不是那么不近人情了!抖盘m香與張傳》中女仙杜蘭香下凡嫁給張傳,也是自稱“阿母所生,遣授配君,可不敢從!”同時也吟詩警告張傳“從我與福俱,嫌我與禍會。”可惜兩人情緣未達,若蘭香所言“本為君作妻,情無曠遠。以年命未合,其小乘。”
《弦超與神女》和《杜蘭香與張傳》這兩個故事有許多相似之處:首先,仙女都是奉天帝的命令下凡,杜蘭香是“阿母所生,遣授配君,可不敢從”,知瓊是因為天帝同情男主人公的孤苦伶仃,所以被命令嫁給男主人公。 但是和織女的下凡又有點不同,雖然同是奉天帝命令下凡,織女下凡是因為男主人公的至孝感動上天;而知瓊與杜蘭香的下凡只是單純的嫁給男主人公,其中已經不包含什么道德倫理的因素了。其次,仙女的形象較以前的形象更加豐滿,織女的形象是普通的家庭婦女,會家務、會女工。而知瓊與蘭香則是作為才女的形象出現的,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神仙的描述,也從側面表達了干寶的社會理想。在當時的那個社會動蕩的年代,普通百姓紛紛逃到深山等人跡罕至的地方,以此來躲避戰亂。他們希望在這些地方會有神仙,要么會給自己帶來無數金銀珠寶;要么賜予自己仙丹,幫助自己得道成仙;要么就是有女神仙哀憐自己的孤苦,從而嫁給自己。人們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穿衣吃飯,能有一個安定和諧、男耕女織的生活,因此,就產生了像織女這樣的女性神仙。雖然只是幾個簡單的神女下凡的故事,但是卻表現了當時人們對于理想生活和美好愛情的向往。
。ㄋ模┑澜谭ㄐg
法術是道教立教的根基之一,一般都是神仙才會這些法術!端焉裼洝分幸灿性S多道教的幻化之術。例如《崔文子學仙》中的王子喬。“子喬化為白霓,而持藥與文子。”王子喬化身為白霓,帶著仙藥送給崔文子!痘茨习死瞎分械陌藗老人可以變化為小孩,以此來展示自己的仙術!锻鯁田w舄》中王喬的鞋子幻化為飛鳥,《左慈顯神通》中左慈“少有神通”,能用銅盤釣魚,能用極短的時間到蜀去買姜,又能偷竊酒肉,被發現時又能遁地隱匿,篇末老子曰:“吾之所以為大患者,以吾有身也;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哉?”這體現出了道教幻化之術的奇妙!队诩堄辍分械挠诩粚O策殺后,鬼魂經常來找孫策,孫策每次單獨坐在房間內,就感覺于吉就在他旁邊!督殓[形》中介琰“能變化隱形”,后來孫權想學他的法術,但是介琰沒有教他。孫權大怒,下令把介琰捆綁起來,讓士兵拿弓箭射他。箭矢射出去后,綁的繩子還在,卻不知介琰到哪里去了。從上面幾個故事來看,道教的法術具有極其神秘的色彩。從道教立教以來,無數的人都想學習道教的法術,既能飛天遁地,又能潛行隱匿,還能變化身形,但最終都是鎩羽而歸。作為一個有神論者,干寶也對道教的法術非常感興趣,但也只能從別人口中得知這些法術,并沒有親眼見過。干寶通過對這些道教法術的描寫,從側面表達了自己愿望——學習道教法術。在當時的那種社會情況下,如果能學會一項道教法術,就等于多了保命的技能,這也是為什么那么多人癡迷于道教法術的原因了。
預言吉兇也是道教的特征之一!端焉裼·卷三》集中記述了漢晉時期的易學、卜筮和一些能為人預知吉兇、消災祛魅的方術之士。其中,段翳、許季山及其外孫董彥興能夠通過占卜術為人們預知吉兇,郭璞還可以撒豆成兵,投符除魅。其中,管輅對神明與妖異的論述比較值得關注,他指出精神純正者不會受到妖怪的傷害,萬物變化的規律不是道術所能阻止的。在《管輅助顏超增壽》中,顏超命中將要死掉,顏超的父親連忙去求教管輅,管輅告訴了他方法:你明天到麥地南邊的大桑樹下面,那里會有兩個人在樹下下圍棋,你可以一邊斟酒,把肉脯放在前面,任由他們吃喝。如果他們要質問你,你只要拜倒,不要說話。顏超按照管輅的話去了那里,最后不僅幸免于命,而且還增長了壽命!洞居谥菤⑹蟆、《淳于智卜居宅》、《淳于智卜禍》、《淳于智筮病》這幾篇都描寫了淳于智高超的占卜之術!锻瘡┡d》橋玄家“東壁正白,如開門明”,童彥興占卜后顯示為飛黃騰達的征兆。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占卜算卦等巫術活動,而道教的預知吉兇、消災祛魅也是從那里演變過來的。
預言術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道教最大的能力是消災祛魅。由于當時的生產力低下,很多的疾病、災難都得不到合理的解釋,人們就把希望寄托在了道教的法術之上,希冀能通過道教的法術來避免災難。
四、佛教思想對《搜神記》的影響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第五篇指出:“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由此可見,佛教的傳入與發展是志怪小說發展的主要動力。
在《搜神記》中,有兩則故事與佛教有直接關系。一則是《搜神記·卷三》中的《天竺胡人法術》:“晉永嘉中,有天竺胡人來渡江南。其人有數術:能斷舌復續、吐火。”由此可以推斷,這個天竺胡人也應該是個佛教徒。另一則是《李通》:蒲城的李通死后,見到沙門的法祖正在給閻羅王講解《首楞嚴經》,又看到了道士王符,正在向法祖懺悔,請求原諒,但是閻羅王沒有同意。雖然只有這兩則故事是與佛教有直接關系的,但是我們不能就此做出佛教思想對干寶《搜神記》影響很小的結論。通讀全文,我們可以在很多地方找到佛教的影子,可以看出干寶確實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佛教的死而復生、因果報應等觀念深刻地影響到干寶《搜神記》的創作。
。ㄒ唬┧蓝鴱蜕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三世輪回、死而復生、因果報應、地獄之說。”認為人生包含前世、現在和未來三世,佛教用教義和輪回的法則來掩飾真實的矛盾。佛教認為人靈魂不滅,能死而復生。干寶的《搜神記》就是因為感念他父親寵幸的婢女和他哥哥的死而復生而作。
《搜神記·卷十五》則集中記述了一些死而復生的奇聞異事。例如《王道平妻》中,王道平不僅深情喚出了“乖隔幽途”的父諭神靈,還因“精誠貫于天地”而使其得以再生;《河間女》的復活也與此想類似。自古有言“生死異路”,如何才能讓死者復生?“精誠之至,感于天地”,人與人之間至誠的感情成為喚醒死者的有效方式。另外賈文和、李娥、賀瑀、柳榮等人的復活后對其死后經歷的口述,以及史姁、戴洋復活后所具有的神通,則展示了人們對另一個世界的遐想。
《搜神記》中的死而復生故事,明顯受到了佛教的影響,是佛教“因果報應”和“三世輪回”思想的產物。即使是在當代,死而復生也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了,更別提干寶的那個時代了。為什么干寶還要記述這些故事呢?筆者認為這是干寶表達自己理想的一個方式。在他的那個時代,人命如草芥,朝不保夕,干寶就是想通過佛教的三世輪回和死而復生來安慰人們,希望人們能夠忍受現世的痛苦,不斷地積累陰德,然后才能在未來的世界中得到好報。有一些故事也表達了干寶對于戀愛自由和美滿婚姻的向往,如《河間女》。
兵役制、父母的包辦婚姻,是造成這對戀人陰陽分隔的罪魁禍首,但是佛教的死而復生給了他希望,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獲得了圓滿的結局。后世作品中還有很多死而復生的故事,《聊齋志異》中就有很多死而復生的故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當屬湯顯祖《牡丹亭》中的杜麗娘還魂了。
。ǘ┮蚬麍髴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佛教的教義指出:“人生的命運、前途完全受因果律的支配和主宰,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干寶也深受因果報應說的影響,《搜神記·卷七》集中收錄了一些因果報應的觀點,主要是野獸報答人類恩情的故事。例如《蘇易助虎產》講的是一個叫蘇易的夫人,幫助老虎接生,久了難產將死的母虎。后來,雌虎玩為了報恩,多次送野獸的肉到蘇易家!缎Q銜珠》中噲參救了一只被人射傷的玄鶴,后來玄鶴為了報答噲參,銜來明珠來報答他!端搴钪椤分械乃搴罹攘艘粭l受傷的大蛇,過了一年,蛇銜著一顆明珠來報答隋侯。除了龍虎蛇犬這一類自古以來就具有靈性的動物之外,像螞蟻、螻蛄這類小動物,也是能救人于危難。當然了,“惡有惡報”!队诩分械膶O策殺掉了于吉,患上了心魔,最終“瘡皆崩裂,須臾而死。”又如虐殺猿猴致使母猿肝腸寸斷的人,全家遭遇瘟疫而死。
干寶借佛教的因果報應論,闡述了一種新型的人生哲學,即一種強調通過自己的行為來改變自我命運的新的理論。因果報應學說確立了世間一切事物的關系,每個人不同行為必將會給自己帶來不同的結果,不僅會影響到現世的生活,還會影響到未來世界的生活,這就極大地約束了人們的不好的行為,使得人們能夠積極向善。這就極大地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生活的好壞,取決于自己的行為,不是命運的安排,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五、志怪小說發展繁榮的社會原因
。ㄒ唬┑澜痰氖⑿
道教是我國固有的傳統宗教,產生于東漢中葉,盛行于魏晉時期。它描繪的公平、自由、繁榮的美好場景,提出的“樂善好施”的道教教義,強調的尊重天地和忠孝、仁慈的準則,受到了當時人們的追捧。道教是神仙思想和種種方術的混合物。他所鼓吹的長生不老、頓悟升仙的思想很是迎合當時腐化奢靡的統治階級以及一部分陷入人生苦悶、希望得到解脫的士大夫的心里,更是成為了窮苦百姓的救命稻草。
這一時期,道教的神仙思想影響社會各階層,不論是貴族帝王,還是普通百姓;不論是方士群體,還是文人名士,他們對于道教神仙思想的尊崇,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帝王貴族大多追求長生不死。例如曹操就希望延長壽命來建功立業,他寫下了很多關于想長壽的詩,例如“思得神藥,萬歲為期”(《秋胡行》其二),“交赤松,及羨門,受要秘道愛精神。食芝英,飲醴泉,柱杖桂枝佩秋蘭”(《陌上!罚。又如三國孫權,他就比較喜歡神仙道術,史書載:“權與張昭論及神仙,翻指昭曰:‘彼皆死人而語神仙,俗豈有仙人也!’權積怒非一,遂徙翻交州。”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方士人數眾多,他們各懷絕技,占卦卜筮、變形隱遁、降妖除魔、治病祛災,幾乎無所不能,其事跡在社會上廣泛流傳,許多方士成為志怪小說的主角。較著名的有左慈、管輅、于吉、郭璞等人。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政治黑暗腐朽,統治者之間互相爭權奪利,黨同伐異,殺戮異己,大批的文人名士成為政治斗爭中的犧牲品!稌x書·阮籍傳》說:“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在這種高壓統治下,文人名士或佯狂任誕,或醉心于玄學,企圖通過種種看似怪異的方式茍全性命于亂世。“王瑤先生說:‘我們念魏晉人的詩,感到最普遍、最深刻、最能激動人心的,便是那在詩中充滿了時光飄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與情感。’”從漢代末年的《古詩十九首》開始,人們對死亡的感嘆和憂傷就已經大量涌現,例如“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人生處一世,奄忽若飆塵;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以上的詩句,均表現出人生短暫、生活艱難、歡樂少有、憂愁長多的人生感嘆。
干寶就是在此道教盛行的氛圍下才寫成了《搜神記》。雖然并沒有史料記載干寶是一個道教徒,但是從他平時所接觸的人物、生活氛圍來看,干寶應該是一個具有道教信仰的文人!稌x書·干寶傳》中就是這樣描述干寶的:“性好陰陽術數,留思京房、夏侯勝等傳。”
從這句話我們可見看出干寶的許多陰陽五行的思想應該源于京房和夏侯勝。干寶平時所交往的人也大多數是道教徒,例如葛洪和郭璞。干寶就是因為葛洪的道術道法成就很高,多次舉薦他擔任官職。干寶作此書的目的也是為了“發明神道之不巫”,他相信世界上是有鬼神存在的。
。ǘ┓鸾痰氖⑿
“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國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這是佛教初次傳入中國的標志。佛教的傳入和佛經的大量翻譯,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在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領域都受其影響。佛教得到歷代統治者大力提倡,三國的孫權、孫皓、魏明帝、晉元帝、明帝、孝武帝及司馬道子,宋文帝、蕭子良,梁武帝、簡文帝、元帝,陳武帝、后主,都崇拜佛法。其中梁武帝更是一名忠誠的佛教徒,曾經四次出家,講經著說。
佛教對文學的影響,最大的反映是對文人的影響。正如上面所說,歷代統治者對于佛教都是頗為尊崇,所以,上行下效,迎合時主,文人與佛教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尤其是佛理玄奧精微,很多適合知識分子的口味,正好被文人援入清談。我們可以舉出很多著名文人,如曹植、孫綽、許詢、王羲之、謝靈運、顏延之、宗炳、王融、江淹、沈約、庾肩吾、徐陵、魏收、顏之推、薛道衡等等。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序》云:“王侯貴臣,棄象馬如脫屣;庶士豪家,舍資財若遺跡。于是招提櫛比,寶塔駢羅,爭寫天山之姿,競模山中之影。”信佛風氣之盛,可見一斑。
不僅是帝王貴族、文人名士對佛教尊崇,普通百姓對于佛教更是狂熱崇拜。魏晉時期,戰亂不斷,民不聊生,老百姓是最大的受難者。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普通百姓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而佛教所宣揚的“三世輪回、因果報應”的思想,迎合了當時的人們。
干寶雖說沒有受到佛教思想很深的影響,但是在當時那種人人談玄佛的時代,他也是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干寶《搜神記》中的佛教思想我們在上文已經講過,就是“死而復生”和“因果報應”。對于干寶作《搜神記》的目的,也是眾說紛紜,首推魯迅的“發明神道之不巫”;第二個原因是干寶本人就喜歡陰陽五行之術;第三個原因當時志怪小說盛行,形成了志怪小說熱;最后一個原因就是干寶因為感念其哥哥的死而復生和父親寵愛的婢女復活而作,這里明顯是受到了佛教的影響。
。ㄈ┣逭、閑談的盛行
魏晉名士好清談,這是名士風流的表現,清談又稱清言。大體有兩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品評人物,這與“九品中正制”密切相關。例如《世說·品藻篇》載:“撫軍問孫興公:‘劉真長如何?’曰:‘清蔚簡令”。’王仲祖如何?‘曰:’溫潤恬和‘。“另一個事談論老莊哲學即所謂的玄理,東晉之后有摻雜佛理。談論者相互辯論,清虛玄遠,故此又稱玄言。
當然了,清談的主題除了玄佛等各種主流思想,為了增加清談的樂趣,自然要掌握很多奇聞異事,這樣才能有更多的談資,以顯示自己的博文洽見。例如《抱樸子·疾謬篇》云:”不才之子也,若問以《墳》、《索》之微言……曰:’雜碎故事, 蓋是窮巷諸生章句之士,吟詠而向枯簡,匍匐以守黃卷者所宜識,不足以問吾徒也‘。“ 大體的意思是說,大多數有才華的士大夫喜歡掌握一些奇聞異事來顯示自己的博聞強識。在這種影響之下,很多關于鬼神的故事便在士大夫當中流傳,從而談論神怪成為風尚。
干寶就是因為博聞強識而顯名于后世,他掌握了大量的奇聞異事,這也是當時風流名士的共同特征。因此,在當時那種清談氛圍濃重的時代,干寶很受王導器重,曾好幾次出任著作郎,這也為他創作《搜神記》奠定了基礎。
。ㄋ模┦穫骷拔膶W創作的活躍與進步
魏晉南北朝的歷史著述和文學創作非常興旺。曹丕《典論·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世。“促使文章事業的繁榮。學者、詩人、批評家層出不窮,詩賦、史傳、碑銘、雜文等各類作品更是不盛枚數。蕭統在《文選·序》中云:”詞人才子,則名溢于縹囊;飛文染翰,則卷盈乎緗帙。“其中,史傳和文學創作對小說的影響頗大。
魏晉以來,各朝頗為看重史事,紛紛設置著作郎、修史學士、秘書郎等史官,良史輩出!妒吠ā肪硪弧妒饭俳ㄖ谩吩疲”若中朝之華嶠、陳壽、陸機、束皙,江左之王隱、虞預、干寶、孫盛,宋之徐愛、蘇寶生,梁之沈約、輩子野,斯并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選也。“作為史體之一的傳記,此時尤繁。志怪書歷來被視為一種雜傳,在競相進行歷史著述的熱潮中,它的大量出現也是必然的。
在文學方面,魏晉南北朝時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學的自覺與文學批評的興盛是這個時期的標志。例如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賦》、劉勰的《文心雕龍》、鐘嶸的《詩品》、蕭統的《文選》等等。
經過南朝的”文筆之辯“,文學作品不僅僅從非文學性的題材范圍中獨立出來,而且也同應用性的文章即所謂的”筆“劃出界限。之后,文人對文學的各種體裁進行了更精細的區分。自覺的對文體進行辨析的是曹丕的《典論·論文》:”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文賦》進一步講文體進行分類,并詳細地論述了每種文體的特點。
他將詩和賦分為兩類,并指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的特點。摯虞的《文章流別論》對各種文體追本溯源,又進一步推動了文體的演變。
干寶作為當時著名的史學家,他在作品中也表達了他的史學思想。干寶是一個有神論者,他確信有神仙的存在。雖然他的作品中充滿了大量的天人感應思想,但是在解釋這些怪異現象的時候,干寶總是以一個史學家的眼光來看待這些事情。他同時深受《周易》的影響,在解釋怪異事件的時候,也會用周易中的觀點來表述。正如上文所舉例子,在論《山徙》中,山體移動,干寶借用《易傳》解釋為:”山默然自移,天下兵亂,社稷亡也。“可以證明這個觀點。
六、結語
《搜神記》中儒釋道三教思想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在一些篇目中可以同時感受到三教的影響。對于一些怪異事情的發生,三教都是會給出合理的解釋。比如陰陽失調的怪異現象,既有儒家的天人感應,又有道教的天人合一、陰陽五行說,又有佛教的神變換化的思想等等?梢哉f,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三教合一“的現象開始越來越多,作為初始階段,三教還是彼此獨立的,但是三者還是相互影響的,三教之所以相提并論,則是偏重于它們社會功能的互補。干寶《搜神記》則是很好地繼承了儒釋道三教思想。筆者在此只是對其中的一個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搜神記》不僅是我國魏晉志怪小說的代表,在我國小說發展史上,更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它留給我們的價值還需要我們繼續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 干寶:《搜神記》,中華書局,2012年版。
[2] 丁晏:《曹集荃評》,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
[3] 房玄齡:《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
[4] 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版。
[5]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中華書局,1981年版。
[6] 葛洪:《神仙傳》,中華書局,2010年版。
[7] 蕭統:《文選》,中華書局,1977年版。
[8] 陳壽,裴松之:《三國志》,中華書局,1982年版。
[9] 劉知幾:《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0] 林辰:《神怪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1] 葛曉音:《漢魏六朝文學與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2] 劉敏:《天道與人心--道教文化與中國小說傳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年版。
[13] 程麗芳:《神仙思想與漢魏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14]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5]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版。
[16] 丁宏武:《葛洪的漢學傾向--兼論葛洪與魏晉玄學的關系》,《宗教學研究》,2008年 2 期。
[17] 劉敏:《漢魏神怪小說的宗教形態述論》,《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 3 期。
[18]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19] 程麗芳:《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仙凡婚戀故事的類型及文化意蘊》,《學術交流》,2010 年11 期。
[20] 閆德亮:《試論<搜神記>中的佛教神話--兼論中國佛教神話的興起與發展》,《中州學刊》,2010 年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