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高質量發展的角度分析了學校體育政策執行不力、學生體質改善效果不佳、學生運動能力不強和體教融合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提出了完善監督問責機制、深化學校體育改革、強化運動技能教學和創新體教融合機制等解決途徑。
關鍵詞: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解決途徑;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weak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sports policy,the poor effect of improving students' physique, the weak sports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the imperfect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are analyzed, and some solutions such as improving the supervision and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school sports, strengthening sports skill teaching and innovating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chool sport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solutions;
實現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是我國新時代教育事業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目標。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學校體育在指導思想、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層次、全方位的改革,已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體育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一些制約學校體育工作開展的問題依然存在。在本文中,筆者分析了學校體育政策執行不力、學生體質改善效果不佳、學生運動能力不強和體教融合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提出了完善監督問責機制、深化學校體育改革、強化運動技能教學和創新體教融合機制等解決途徑,為推動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1 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幾個問題
1.1 學校體育政策執行不力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我國的學校體育工作,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等先后頒布的與學校體育有關的政策法規有300多件[1]。這些政策法規涵蓋了青少年體質健康、體育課程建設、體育教育安全、課外體育活動、體育場地建設和學校體育競賽等內容,形成了完整的政策法規體系,為學校體育的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是,這些政策法規并沒有完全落實到位,政策目標與現實效果還存在一定的差異。
《教育部關于保證中小學體育課課時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規定,小學1-2年級每周4課時,3-6年級和7-9年級每周3課時[2]。目前,仍有一些學校沒有按《通知》的規定設置體育課時。特別是畢業年級,體育課時被占用或挪用的現象常有發生。無獨有偶,《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自2014年頒布以來,由于監管不力,執行效果也不盡如人意。盡管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及格標準一降再降,但大學生體質測試的及格率并沒有明顯提高。
1.2 學生體質改善效果不佳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不少學校開始重視體育工作,學生的體質健康達標率呈現上升趨勢,學生的身體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學生視力的不良率和近視率持續走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持續下降,這一狀況令人擔憂。
2018年的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調查結果顯示:近視率兒童為14.5%,小學生為36%,初中生為71.6%,高中生為81%[3]。截至2020年,我國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學生的體質健康不及格率分別為6.5%、14.5%、11.8%和30%[4]。在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學生身體素質持續下滑的趨勢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仍呈下降趨勢,他們的力量、速度和心肺耐力等指標還不如中學生。在應試教育大環境影響下,“作業量擠壓運動量”這一現象在很多學校依然存在。
1.3 學生運動能力不強
隨著體育課程及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學生運動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镀胀ǜ咧畜w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已將學生的運動能力作為體育核心素養的關鍵要素,但在教學實踐中,學生運動能力的培養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被淡化了。
目前,我國大部分中小學的體育課一般為運動項目課,每學期開設1到2個運動項目,大學體育課一般為選項課,學生每學期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修一個運動項目。由于課時限制,體育教師只能傳授一些簡單的技術動作,如籃球的雙手胸前傳(接)球和單手肩上投籃、足球的傳(停)球技術、排球的傳(墊)球技術等。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和練習,大部分學生都能較好地掌握學到的技術動作,但由于缺乏在比賽中磨煉,他們掌握的這些技術動作只能停留在“碎片”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技術動作漸漸被忘掉了。雖然大學生已有十幾年的體育學習經歷,但能掌握1到2項運動技能的學生少之又少,具有運動專長的學生更是鳳毛麟角。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2030年,城鄉居民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要達到40%及以上[5]。目前,我國體育人口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這就意味著有一大批接受過學校體育教育的人走向社會后不再參加體育鍛煉,原因是缺乏體育鍛煉的興趣和運動能力。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學校體育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發展中不斷改進和完善。
1.4 體教融合機制不健全
在計劃經濟時代,競技體育是體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國的體育走向世界過程中,舉國體制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競技體育的弊端漸漸顯現出來,培養運動員的成本越來越高,多數運動員退役后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為了克服這些弊端,在20世紀80年代,國家體委推出了體教結合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旨在彌補運動員缺失的文化教育,但經過40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體教融合是體教結合的深化和拓展,它表明發展體育不再是為了專門培養競技體育人才,而是為了提高廣大青少年的身體素質。體教融合強調的是青少年的文化學習與體育鍛煉應協調發展。體教融合解決了體育與教育分離的問題,促進了體育與教育的協同發展。
近年來,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問題和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問題已受到了高度重視。2020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對推進體教融合提出了8個方面37項具體措施[6],但要把這些措施落實到位,尚缺乏相應的保障機制。
2 學校體育高質發展問題的解決途徑
2.1 完善監督問責機制
政策執行是政策目標轉化為現實的前提和保證,學校各項體育工作的推進,不僅需要明確的政策引領,而且需要系統的統籌落實。為了保證學校體育政策的執行,實現學校體育的預期目標,推進學校體育管理的法治化和制度化進程,還需一步完善學校體育工作的監督問責機制。
為了貫徹落實《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的規定》,教育部門必須以制度和規章作保障,不僅要將規定的內容納入學校體育督導和檢查的范疇,而且要將學生身體健康指標納入學校體育考核的范疇。各級各類學校應嚴格執行國家及相關部門發布的政策規定,對于“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情況,應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2.2 深化學校體育改革
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提高體育的權重、弘揚體育的價值,是新時期提高人才培養水平的必然要求[7]。
自2020年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等全國36所院校被列為“強基計劃”試點高校,其中,23所高校明確提出,體育測試不合格的考生不能獲得學校擬錄取資格,另外一些高校則規定,體育測試優秀者可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
“強基計劃”是教育部立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而推出的教育改革舉措,把體育納入學生的綜合考評,體現了國家對于對優秀人才培養要求的新突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再是一句口號。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立足時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學改革,使學校體育同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要求相適應[8]。
要徹底解決青少年的體質虛弱問題,必須從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運動能力和鍛煉習慣入手,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元化的體育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找準“教會、勤練、常賽”的著力點,聚焦質量,精準發力,推動學校體育改革再上新臺階。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和鼓勵青少年積極參與課內外體育鍛煉,確保把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各項要求落實到每一所學校的每一位學生。
2.3 強化運動技能教學
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學生健康水平和培養學生運動能力的關鍵環節。學生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與運動技能之后,才能提高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并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這樣才能達到強身健體和錘煉意志的目的。
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9]。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體育教師要改變“講得多、練得少”和注重單個技術動作的教學模式,采用“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教學模式,同時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和運動技能掌握情況制定教學計劃,提倡單元化教學,采用遞進式、分層次和個性化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教學是基礎,競賽是關鍵。要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僅靠體育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把課內的“教會、勤練”和課外的“常賽”緊密結合起來,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體育比賽活動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運動中感受到快樂,在快樂中提高自己的運動能力。
2.4 創新體教融合機制
從體教結合轉向體教融合,絕不是文字表述上的改變,而是新時代對體育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體育和教育部門要突破體制機制上的障礙,創新工作思路,以形成多方參與、多主體協作的新格局。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管理要協同一致,全面系統地設計融合實施方案,制定切實可行的融合目標和資源整合辦法,建立健全過程監管和評價機制。各級各類學校要創新工作思路,找準體育與教育的融合點,切實做到以體育人,確保融合的種子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只有在體育教育、體質健康、學校體育競賽和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等領域健全協同育人機制,才能實現體育與教育協同育人的目標。
3 結束語
建立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體系,是新時代賦予學校體育工作的時代重任和歷史使命。在宏觀層面,要加強學校體育的頂層設計,建立健全學校體育工作的監督問責機制,提高學校執行體育政策和法規的能力,為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在中觀層面,體育和教育部門要建立健全協同育人機制,以問題為導向,找準突破口,提出整改措施,力爭實現“換道”超越。在微觀層面,各級各類學校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積極探索學校體育工作的新路徑和新方法,不斷改進體育教學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和運動能力,為建設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潘凌云,王健改革開放40年我國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的政策審思[J]體育科學, 2019,39(5):13-2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保證中小學體育課課時的通知(教體藝[2004]10號) [EB/OL].(2004-11-08)[2022- 03-07]http://www-moe-gov-cn-Wzu.jitui.me/srcsite/A17/moe_938/s3273/200411/t20041108_80794.html.
[3]劉純獻,劉盼盼.學校體育改革的成就、問題與突破[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20.43(2)-71-82.
[4]新民網.截至2020年,我國三成大學生體質健康不及格[EB/OL].(2021-04 -24)[2022-03-07].http://shanghai.xinmin.cn/xmsq/2021/04/24/31944166.html.
[5]新華網體育.從“雞肋”到焦點:時代變遷下,.體育課改革蓄勢待發[EB/OL].(2020-05-28)[2022-03-07.http://sports xinhuanet. com/c/2020-05/28/C_1126044944.htm.
[6]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EB/OL].(2020-09-21)[2022-03-071.https://www.sport.gov.cn/n10503/c963639/content.html.
[7]程聚新在新學期更加重視“體教融合"[N].人民日報, 2020-09-08(5).
[8]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0-10-15)[2022- 03-07]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5551609.htm.
[9]李夢橋.健全人格首在體育[N].光明日報,2022-02-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