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y8wkg"><noscript id="y8wkg"></noscript></sup>
<tr id="y8wkg"></tr><acronym id="y8wkg"><xmp id="y8wkg"><acronym id="y8wkg"><xmp id="y8wkg">
<tr id="y8wkg"></tr>
<rt id="y8wkg"></rt>
<rt id="y8wkg"></rt>
<tr id="y8wkg"></tr>
學術堂首頁 | 文獻求助論文范文 | 論文題目 | 參考文獻 | 開題報告 | 論文格式 | 摘要提綱 | 論文致謝 | 論文查重 | 論文答辯 | 論文發表 | 期刊雜志 | 論文寫作 | 論文PPT
學術堂專業論文學習平臺您當前的位置:學術堂 > 教師論文 > 語文論文 > 高中語文論文

循證語文教學的課型建構

來源:教學與管理 作者:薛海兵
發布于:2023-03-11 共7913字

  摘要:循證教學作為基于證據的教學模式和策略,成為國內外對于教學有效性深入探究的重要方向。循證語文教學主張建構循證課型,將語文教學實踐建立在科學證據的基礎上。循證課型的建構主要從教學目標、實施原則、課堂結構、實現路徑與操作流程等方面著手,試圖在科學精神的指引下培養學生的認知理性,同時對語文重視感性和偏重人文作出補充和平衡。

  關鍵詞:循證教學; 語文教學; 教學范式; 循證課型;

  循證教學是基于證據的教學(Evidence-Based Teaching)。美國學者懷特·赫斯特(Whitehurst G J)認為,循證教學是“將專業智慧與最佳實驗證據進行有機整合的教學”[1]。循證教學誕生在教學現代化的進程中,是對教學中經驗主義、主觀主義和實證主義等教學思想及其指導下的教學實踐的反思與改進的產物。語文學科同樣存在上述三大問題,相比于其他學科,尤其以經驗主義和主觀主義的問題更為嚴重。在此基礎上,循證語文教學(EvidenceBased Chinese Teaching,EBCT)誕生了。

  循證教學作為基于證據的教學,它需要借助課堂教學結構與流程完成教學內容。語文學科教學如果按照任務劃分,大概有鑒賞類課型、方法類課型、表達類課型與練習類課型,這幾種課型中練習類課型與其他學科區別不大,但是其他三類課型則有著比較鮮明的學科特點。文學類作品重在鑒賞,鑒賞則有鑒賞的要求與方法;論述與實用類文本重在學習語文運用能力,它有一套更重語言技能和思維能力培養的方法;表達類課型重在書面表達,自然又不同于閱讀課的學習。我們需要給這些類型的語文課尋找最為科學的證據,形成有效的教學范式,提高教學雙方的成效,循證課型指導下的教學也就勢在必行。

  一、循證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

  循證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什么?與所有語文教學實踐相同的是,它需要將立德樹人和為國育才、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作為重要的目標追求,同時也要有這類課型的特色目標。循證語文教學主要將培養以問題意識、證據意識和策略意識為基礎的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作為教學目標,并且突顯學生的發現意識、參與意識,努力使其成為學習的真實主體。

  循證語文教學重視學科素養中的科學精神,這是培育理性的重要途徑,是對語文重視感性和偏重人文的一種補充與平衡。循證語文教學就是要改變教師靠經驗教、學生靠印象學的傳統教與學的方式,使得客觀證據成為語文學習走向科學的重要載體;真正做到在發現證據、評估證據、應用證據中獲取知識,學會語言的規范運用,學會靈活運用各種思維,掌握審美方法與路徑,理解文化的內涵與功能。

  此外,循證語文教學的科學性目標追求也意味著要改變語文教學評價的方式,從而使得語文教學的教、學、評納入科學軌道。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學習活動與課程評價都要在科學的知識即證據的指引下展開,從而將語文教學從道德說教、經驗印象、模糊混沌的沼澤中拯救出來。

  二、循證語文教學的實施原則

  循證語文教學的原則是指在循證語文教學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準則,其受制于語文學科的教學目的,反映語文學科的教學規律。循證語文教學實踐更需要準確理解“證據”要素及其特點,使其在遵守語文教學規律時更指向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循證教學的基本運行機制就是在考慮學生以及教學環境的基礎上,搜集并確定最佳證據,科學決策實施,反思教學效果。”[2]循證語文教學的實施原則就是保證這種機制正常運行的要求和準則。

  1.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在循證語文教學實踐的框架中,學生、教師、研究者和管理者都是作為人的因素存在,研究者與管理者的各種行為與成效都應當指向教師和學生,為教師提供研究成果,為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調整修正的數據,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提供合適的內容與方法。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教學實踐中的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為本。學生為教學提供學情證據并予以反饋,教師則運用經過論證的證據實施課堂教學,學生與教師成為循證教學的主體因素。在循證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根據自身的專業智慧和獲取的科學證據去實施語文教學,解決學生語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更需要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有充分了解,在證據的幫助下培育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傊,循證語文教學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要做到尊重個性差異、滿足個體需要、實現自主發展。雖然循證語文教學的核心與特色所在是證據,但是循證的目的是人的發展。在循證語文教學中,不能只見證據而忘記人,不能陷入“唯證據論”的沼澤。

  2. 堅持綜合循證的原則

  循證語文教學要綜合考察證據,堅持綜合循證。堅持綜合循證原則,首先是因為課堂學習系統的復雜性。課堂教學千變萬化,而語文又是人文學科,伴隨著學習者富有個性化的思考,更是充滿了復雜性和模糊性,是一個典型的“結構不良”系統。當問題涌現時,學生要能夠進入“自適應”狀態,必須運用整體觀面對現狀,綜合各種證據后作出自我調整,從而獲得生長與發展。其次是因為證據需要體現合宜性。循證實踐要求證據基礎最廣泛、證據等級最高級、證據選擇最合適,只有遵循這個“三最”才能獲取所需要的證據。在證據的廣泛、高級與合適之間進行選擇,這就是綜合循證的重要體現,而不是“唯最高級”證據論。教學證據不應只停留在指南、標準等宏觀證據層面,而需要具體的、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證據。最后是因為教學實踐的多變性。循證語文教學要全面考慮學生個體、教師素質、教學情境、學習活動等要素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狀態,即便是相同的問題,不同的學習對象和學情所需要的證據自然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實際狀況作出綜合比較,而不能因循守舊和孤立片面地看待問題。

  3. 堅持“三個導向”的原則

  導向是行動的指引和方向。循證語文教學要實現有效教學,就要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目標導向,堅持結果導向。堅持問題導向,就是要以解決問題為指引,集中各方力量和資源解決語文學習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尤其是對于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有重要影響的具體問題,乃至于在具體學習內容中所發現的關于知識與方法的問題;堅持問題導向,本質上是一個及時發現問題、科學分析問題、著力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最優良的方法論傳統和最鮮明的方法論特征。堅持目標導向,就是以實現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目標為方向,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地朝著既定目標毅然前行;堅持目標導向,就是要把發展愿景和既定問題轉化為具體行動,激發全體學生和教師的活力和動力,以實實在在的業績(也就是學生的發展水平)接受檢驗、評判工作。堅持結果導向,要以學生發展實績和教學成效為準繩,堅決反對各種形式主義。問題、目標、結果是循證語文教學中相互聯系的三個方面,問題是出發點,目標是根本點,結果是落腳點。堅持“三個導向”,是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是推進語文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的思維導圖和方法路徑。

  三、循證語文教學的框架建構與實施步驟

  1. 循證語文教學的框架建構

  循證教學主要由教學主體、教學證據和教學情境三部分構成。教師是教學主體,教師的個體經驗與智慧是進行循證教學的前提。教學證據大致包括兩類:一是作為解決教學問題的科學性研究結論,二是學生現有的思維與情感認知水平,兩者構成實施循證教學的核心。作為循證教學核心的證據,由研究者提供,由教師實施,由管理者調控。教學情境主要指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和實施教學行為的場域情境。循證教學內涵要素之間的結構關系并不復雜,在課堂內部,教師、學生與證據發生關系;在課堂外部,研究者、管理者與證據發生關系。這就是循證語文教學的基本框架體系(如圖1)。從循證教學的內涵與構成看,循證教學是從證據的角度,使教師主體的個性化經驗、學生的客觀實際、教學過程的情境等有機整合起來,提升教師教學決策以及教學行為的合理性與有效性。

循證語文教學框架體系圖
圖1 循證語文教學框架體系圖

  循證語文教學的框架體系中主要包括職責分明的四類人,他們的職責與價值主要體現如下:(1)研究者的證據。即從事應用研究的研究者(學科專家與課題研究人員等),為實踐所提供的研究證據。(2)教師的實踐。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所面對的問題,考慮他們的認知水平、知識儲備、學科思維方法等因素,根據研究者所能提供的最佳證據,結合教學經驗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3)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根據證據和教師的建議,權衡自身實際學情,積極參與到教學實踐過程,及時反饋實踐效果,與教師共同完成教學過程。(4)管理者的協調。管理者根據循證教學的需要,協調研究者、教師、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建立相應的證據數據庫,調控研究方向,制定實踐指南或標準等。語文教學中的管理者主要指學科教研組長和學校教導處負責人等。這樣,循證教學實踐將研究者、教師、學生和管理者整合在一個框架中,為課堂教學應用研究成果、縮短研究與教學實踐的距離架設了一座溝通的橋梁(如圖2)。

循證語文教學框架體系中人的因子及功能示意圖
圖2 循證語文教學框架體系中人的因子及功能示意圖

  2. 循證語文教學的實施步驟

  關于循證實踐過程的實施步驟,國外已經有一些比較有影響的范式,比如Sackett提出的5A步驟,Petty提煉的PAR模式,Dean所概括的三板塊九要素模式[3]。國內循證教育在操作流程本土化、學科化、范式化方面尚未有深入研究,更多的是借鑒或搬用國外的經驗,F在,根據循證語文教學實踐與對先進范式的借鑒,提煉出循證語文教學的四步流程,簡稱AEPA模式(如圖3)。第一步是發現問題,創設情境;第二步是檢索證據,評估選擇;第三步是應用證據,驗證假設;第四步是評估拓展,后續研究。這四個步驟形成一個可循環結構,當在應用后的評價中發現新問題,學習過程將繼續深入下去。“AEPA”是四步流程中關鍵詞問題、證據、實踐和分析的英文單詞首字母的拼寫。

循證語文教學的操作過程
圖3 循證語文教學的操作過程

  第一步,發現問題,創設情境。這是確定語文學習目標與內容的重要環節,是循證語文教學的起點。首先,基于目前的語文教材在單元、課文之前并未明確教學目標等,教師與學生要在充分閱讀教材的基礎上收集信息,并將信息整合、轉化為可回答的問題,為檢索證據提供明確指向;第二,教學情境是基于已經提煉出的主題而創設的,要具有真實性,要服務于語言運用的訓練,要有利于學生“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開展語文學習;第三,要充分考慮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但是又要使目標具有挑戰性,體現佩替對挑戰性目標所要求做到的四個方面,即建構主義性質的學生活動、具有認知挑戰性的推理、高參與率,以及觀眾、變化和樂趣等[4]。

  第二步,檢索證據,評估選擇。對于證據的檢索、評估、選擇與應用而言,這個環節是基礎,也是體現循證教學的特色環節。首先,教師引導學生按照獲取證據的方法,在不同來源方向上去檢索有效證據。其次,根據學情和證據兩者情形,按照“三最原則”評估和選擇所需要的證據,也就是學生當下能夠接受、理解和運用的“最契合”證據。教師應該是尋找證據的主要實施者,評估與選擇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第三,充分運用先行組織者策略。對于學生而言,舊有知識和新的內容之間需要有一個橋梁,從而幫助其通過證據組織學習內容,因而具有較高抽象化程度的先行組織者顯得十分必要。因為語文教學文本內涵多元化、教學方法高度個性化,匯聚在網絡上的容易被誤認為證據的經驗類文獻數量巨大,所以語文教師要格外謹慎地對其加以評估與選擇。

  第三步,應用證據,驗證假設。首先,要充分體現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融合互補。在先行組織者策略的引導與證據分析的基礎上,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獨立面對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反復試錯中完善解決方案,同時在必要時組織學生通過講演、辯論等形式開展小組合作,討論商榷。第二,要充分保證深度學習得以落實。深度學習要求知識學習建立在廣泛聯系、深度參與、逐層深入、充分理解以及反思批判的基礎上[5]。這個應用證據的過程,要讓學生在認知、情感、交往等方面獲得足夠的發展。第三,對于問題和目標的驗證,要遵守客觀可信、實事求是的原則,學習允許證實,也要允許證偽,鼓勵學生在證實中獲取科學的知識或方法,在證偽中積極質疑和深入探索,在未知面前勇敢地向著真實的境界不斷前行。

  第四步,評估拓展,后續研究。相對于評估證據的過程性評價,這一步屬于總結性評價,也就是對應用證據的效果進行評價,主要是評價教師的執行效果、學生的發展指標,證據的效用評價。這個評估的結果一部分成為可積累的經驗,另一部分成為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是開啟下一輪循證教學的基礎。對于已經確認的成為科學知識的成果,要借助反復性的鞏固訓練加以強化;這種訓練包括必要的作業和考查,或者是其他開放性的、遷移性的實踐應用。一般而言,這類訓練不要求作綜合性測試,相反應該是針對解決問題時所遵循的證據(科學的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性檢測。當這類證據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體系時,可以實施綜合性檢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團隊內部幾位教師同時開展了解決該問題的實驗,需要將不同教師的實驗結果加以對比分析,從而形成對證據效用和效益的科學分析。

  四、循證語文教學的實施路徑與策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版)》從四個方面表述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并對此作出了包括目標與評價的闡釋。但是高中語文教學的課程內容似乎還是顯得抽象,而循證語文教學就是要在這種抽象的規定性與具體的語文教學之間彰顯其因循證所帶來的科學性與具體化,故而要求實施策略更具操作性,更具復制性,更易于評價。

  循證語文教學的實現路徑與策略應該是學科層面的,它需要在宏觀與中觀的指導下,摸索與提煉出更為具體的契合于學科教學的路徑與策略。鑒于循證語文教學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它的實施路徑與策略更需要重視基礎性、普及性、服務性方面的要求。

  1. 循證語文教學的實施路徑

 。1)加快循證語文教學的責任機制建設。從循證教學框架構成要素角度看,我們亟待建設循證語文教學的綜合性責任機制。語文教學管理者要重視循證教育理念的推廣與實踐的培訓,建立起循證教學數據庫和培訓平臺。國內外循證醫學的證據庫或服務平臺建設走在各領域循證實踐的前列,國外循證教育平臺建設也已經較有規模,比如美國的Campbell協作網、美國教育部所屬的ERIC信息中心,以及荷蘭的循證教育研究頂級研究所(TIER)等,在發展基于科學研究和科學分析的有效教育干預,服務于教育和提升教育質量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者在語文教育與教學的基礎研究和二次研究方面,要為語文教育與教學提供系統的研究成果(科學的知識),要提供科研成果向教學證據轉化的指導策略。實踐者則主要在證據的檢索、評估和應用方面加強落實,關鍵是要提升自身的檢索能力、評估水平和應用技巧。學生屬于循證教學的實施對象,也要在開放性的學習過程中理解和掌握解決相關問題的知識(證據)。

 。2)加強循證語文教學的評估標準建設。如果證據平臺建設和成果轉化都已經能滿足循證語文教學實踐的需要,那么在數量豐富的教學證據面前,教師首先需要的是能夠擁有統一的標準,評估證據對于教學的可靠性和相關性。每個教師的教學素養和專業經驗不相同,對于教學證據的理解水平不相同,對于教情與學情掌握的程度不相同,都會影響他對證據可靠性的評估。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學業質量”只是對教學結果進行評價的對照指標,不能替代這個標準,研究者需在管理者的協助下研制出一個科學、實用的評估標準。推薦使用或參考QUESTS標準(Hardern,1999),實施循證語文教學的證據評估活動。QUESTS是質量、實用性、范圍、強度、目的、情景六個單詞首字母的英文縮寫。質量指證據的類型、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嚴謹性;實用性指教學方法和干預次數多大程度上是用于其他情景;范圍指研究數量和每個研究的樣本量;強度指結論明確無異議;目的指研究目的和教師預期目的相一致;情景指相似的環境或背景。質量、范圍和強度是研究本質特征,而實用性、目的和背景反映研究與教師的相關性[6]。

 。3)注重循證語文教學的操作規范建設。在AEPA模式中,我們給出了循證語文教學的基本操作過程,教師對它的運用會帶有可以理解的個性化特色。但是,作為一個操作模式,它必須有教師能夠共同遵守的基本規范,保證循證教學的有效性與科學性。例如,在“發現問題,創設情境”階段需要盡量全面呈現信息,分清信息所蘊含的主次矛盾,從而形成反映主要矛盾的問題;要強調情境創設的適切性,而不是活動及其場景的熱鬧。在“檢索證據,評估選擇”階段需要掌握針對問題的當下所有證據,遵循“三最原則”加以評估并選擇最佳證據。在“應用證據,驗證假設”階段需要遵循客觀、自主和深度等教學要求,不同于醫學實踐的是它更大程度上允許容錯的存在。在“評估拓展,后繼研究”階段需要鼓勵學生參與的總結,并盡可能設置發現新問題的引導措施。在規范操作流程之外,對教師的教學實踐也應該提出相應的具體規范,類似于自然科學學科的實驗規范。比如,在證據評估階段,可以實施研究者、教師與學生三方參與的集體審議制度,可以同時采取證據審議前置制度,盡最大可能保證最終選擇的證據是有效的和科學的,避免教師個人評估可能帶來的偏頗與遺漏等缺憾。

  2. 循證語文教學的實施策略

  從廣義維度看,循證語文教學的實施策略應該包括尋證策略、施證策略和驗證策略。尋證策略主要指探索教學證據的策略,施證策略主要指應用證據實施教學的策略,驗證策略主要指后效評估與后續研究的策略。其中,施證策略即是狹義上的循證語文教學的實施策略。

 。1)兼顧“才”與“材”的尋證策略。過去的語文教學把教師的教學經驗當作教學的依據,這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科學意義上的循證教學需要在經驗之外借助理性的證據實施教學。這給我們語文教學的啟發是,尋證策略應該從人、文本、研究成果和課程目標四方面加以落實。教師的教學素養、學生的認知水平是尋證的一個維度,這是人的視角中的“因才施教”。這個策略解決的是教學需要教什么的問題。文本的多元化理解和研究成果的確定結論(含被認可的多元化結論)也是尋證的一個維度,這是物的視角的“因材施教”。這個策略解決的是教學需要拿什么來教的問題。

 。2)調動師生參與的施證策略。學生與教師的配合是實施循證教學策略的重要內容。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接受情況,學生要努力領悟教師的意圖,相互之間要有友好和積極的互動。教師尊重學生就是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設計更多能夠使學生參與的、煥發其熱情、激發其思維、引導其審美的情景與活動,以及富有挑戰性的教學目標。語文學科的審美體驗、語言實踐、思維可視化推演、文化的調研與感知等都是比較有學科特征的策略。在施證策略中,融合“魚”與“漁”非常重要,這就要求語文教學既重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例證性教學,也要重視問題背后具有普遍性的規律與方法的教學。

 。3)指向“得”與“德”的驗證策略。“得”主要指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方面的收獲,“德”主要指正確的價值觀、審美體驗方面的收獲。在循證語文教學的總結評價階段的策略,要綜合指向這兩個方面,也就是指向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驗證策略因此也要多樣化,并且適切于這兩個方面的教學成果的特點加以制定,最好是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加以檢驗,不能僅僅局限于紙面考試的單一化形式。對于“得”的驗證策略重在評價其真偽辨識能力,以及對科學知識與方法的掌握程度及其應用能力;對于“德”的驗證策略則側重評價其善惡美丑辨識能力與在語文學習和日常生活中的自覺應用程度,不僅能對學生進行審美與文化的熏陶,也能檢驗其價值觀、審美力等。

  參考文獻

  [1]周加仙.教育神經科學視野中的循證教育決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8.

  [2]呂全鵬.基于循證實踐框架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學[J].中學語文.2020(32):3-5.

  [3][4]杰夫·佩替.循證教學:一種有效的教學法[M].宋懿琛,付艷萍,孫一菲,譯.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3:85,233.

  [5]Marton,F.,Saljo,R.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 in Learning:Outcome and Proces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6,(46):4-11.

  [6]陳進,卿平,王聰.循證教育研究與實踐[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13.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第一中學
原文出處:薛海兵.循證語文教學的課型建構[J].教學與管理,2023(07):33-37.
相關標簽:
  • 報警平臺
  • 網絡監察
  • 備案信息
  • 舉報中心
  • 傳播文明
  • 誠信網站
亚洲成色ww久久,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7,999ZyZ中文资源免费,中文无码系列久久